寒梅惊雪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574节,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,寒梅惊雪,大米饭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一个个问题被提了出来,朱允炆一一处置。

孙-文举起身,对朱允炆道:“皇上,臣有三件事。”

朱允炆眉头一抬:“莫要说三件,只要先生说得出来,三十件朕也听着。”

孙-文举感谢朱允炆如此重视教育,肃然说:“臣在北直隶,为社学教谕,就单论社学来说。朝廷为了促使移民,曾公开告示,准许移民百姓的孩子免费进入社学、县学乃至府学,并大兴社学,社学纷纷而立,却有一个尖锐的问题,移民的孩子免费了,那当地百姓的孩子是否需要收费进入社学?若收费,是否对当地百姓不妥。”

朱允炆微微皱眉,孙-文举说得倒是贴合现实。为鼓励移民,朝廷出了不少政策,其中一项就是免学费,可当地百姓呢,移民在某些地方毕竟不占据主体,若区别对待,当地百姓如何想?

可人家是移民,千里迢迢,抛弃了亲族与祖先的土地,来另一个地方扎根,服务于朝廷战略,付出的牺牲总需要一些额外的对待。

“你们怎么看?”

朱允炆有些拿不准主意。

解缙、陈迪等人也沉思起来,杨士奇也被这个问题打得措手不及。

李-志刚沉稳地说:“移民百姓与当地百姓,同为大明百姓,按理说,应当同享免费教育,且眼下社学、县学、府学教谕、训导,皆领朝廷俸禄,无需百姓家交纳束脩。若直接让当地百姓免费,于移民不公,若不让当地百姓免费,于其又不公。臣以为,可将此事交付移民来决断。”

“哦,仔细说说。”

朱允炆有些好奇。

李-志刚笑道:“当地社学可以联合移民与当地百姓,让移民公开表态或投签子表态。移民性情淳朴,若当地百姓待他们善良,他们定会答应,这样即可以让其更好融入当地,也可让当地人更好接纳他们。若当地百姓待他们不善,那也只能说明当地教化还不够,衙门与当地士绅需要为此负责。”

朱允炆拍手称赞:“此法可行,孙先生以为如何?”

孙举文没想到李-志刚竟然将决定权交给了移民百姓,不过仔细想想,这件事毕竟是移民百姓的独特待遇,他们是有权决定是否分享给当地百姓。

“可皇上,若是没有移民的地方,社学该怎么办……”

孙举文继续为难。

朱允炆没有继续纠缠这个问题:“那就收点束脩吧,不管百姓送来的是腊肉,还是鸡蛋,不管是一捆柴,还是一块木板,都权当其交过学费了,不得阻拦,也不得嫌弃。”

孙举文摸了摸额头,看来也只能这样了,只好转而说第二件事:“百姓之家中,有许多适龄孩子并不入学,宁愿将其充作劳力,也不送至学堂,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,臣等不知所措,求皇上赐法。”

不上学税赋加倍(二更)

适龄孩子不上学,这是个问题。

朱允炆走访过民间,农家一些孩子五岁就已经跟在父母背后下地干活了,烧火做饭更是不在话下,七八岁的孩子劈柴、挑水干力气活的也不再少数,十二三岁被当做主要劳力,开始挑大梁的也多。

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绝不是一句玩笑话,而是汗流浃背,吃力生活的现实。

哪里像是后世的孩子,十七八岁还没吃过苦,提十斤大米走几十步就气喘吁吁,人家十五六岁早就扛着一百多斤的大米、麦子健步如飞了。

可因如此,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做学问的料,学几年耽误事不说,到头来也没啥用,不如安心在地里刨食,加上一些家里劳力缺少,宁愿摁着孩子在家干活,也不想让其上学堂。

孙举文说的现象,不是个别的,而是普遍的,几乎每一地都有。

朱允炆看向解缙。

解缙站出来说道:“按照洪武时期太祖规制,办理社学,启迪民智,宽松为主,只要百姓愿意送孩子进来,那就收入,不设条件。至于百姓不送孩子来,怕是有各自难处,朝廷不宜干涉过多。”

杨士奇有些担忧:“有些百姓家中明明没多少困难,家境也过得去,却因认识不足,阻碍孩子进学,朝廷若不作干涉,岂不是难推教育于百姓?”

解缙皱眉,反过来问:“难不成要朝廷颁布条令,强制适龄孩子入社学?”

杨士奇迟疑了点,严肃地说:“若有必要,可以。”

朱允炆抬手止住了两人争论,知道明代成化年间的杨继宗曾在地方大兴社学,设下一条规矩:

有八岁不就学者,罚其父兄。

但那只是地方规矩,不是朝廷的,仅限于杨继宗当年管理的嘉兴。

杨继宗如此做的结果是:师儒竟劝,文教大兴。

后世执行的也是强制教育,适龄儿童不上学是违法的。既然如此,大明也就依葫芦画瓢吧。

朱允炆看向孙举文与众人:“大兴文教,离不开生源。孔子开平民教育,朕推而广之,着令内阁、三法司拟定条例,颁行天下,但凡适龄儿童,即六岁起算,无有不当理由而不入社学者,税赋加倍。若其家庭属实困难,却有理由,当由社学上报县衙或府衙核实。”

税赋加倍!

众人听闻之后,顿时抽了一口冷气。

这个惩罚,对于农户也好,商户也好,可谓一视同仁啊,直切利益,将孩子留在家,要多一倍的赋税,估计没哪个家长会愿意留孩子在家了……

孙举文满意了,朱允炆这一招法令的颁布,足以解决很多问题,那些原本应该入学而无法入学的孩子,终于可以进入社学了。

“臣替孩子们谢皇上恩典!”

孙举文凝重行礼。

一个人行礼,带动了所有人行礼。

朱允炆应下,继续问:“你说三件事,这已去其二,说吧,最后一件事是什么。”

孙举文笑了笑,道:“这第三件事,就是教材问题。微臣听说国子监正在编纂社学教材,臣斗胆说一句,并非不信任杨祭酒,而是希望皇上发句话,准我们社学先生参与其中。不近社学,不知幼少学生问题,因材施教,当结合学生年龄,循序渐进。”

朱允炆看向杨士奇,这个家伙信誉也算刚刚的,平日里也没骗过人一文钱,咋还有人不信他?

明白了,这是孙举文在讨要“尚方宝剑”,想要在后续的社学教材编写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,担心国子监一家独大,不听其他人的意见。

都是老狐狸啊。

朱允炆拍板,答应下来:“你们放心,社学教材事关大明教育根基,马虎不得,国子监虽抽调先生参与其中,但人手只占三成,七成在你们之中抽调,教材编写完成之后,礼部会审议,内阁会审议,朕也会审议,有什么问题你们随时可上书,如此可好?”

孙举文彻底放心了,只要教材不是国子监想当然的成果,那应该不会偏离社学教学本身。能参与其中,教材至少是可以拿出来用的。

轮到江西时,问题变得更为尖锐起来。

江西教育在此时是一绝,私塾林立,学院众多,家学渊博,教学一流,建文元年、二年的科举考试中,江西中试着更是远超其他省份。

吉安府私塾先生,杨家杨成风起身:“臣有一件事,还请皇上明示。”

“杨先生还请直言。”

朱允炆给足了其面子。

杨成风一脸严肃,带着几分悲凉:“皇上有言在前,大明教育设为四级,社学、县学、府学、国子监,若是按此行事,江西私塾与学院,怕是无法生存,先生失业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校园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在雾中(二战 h)

第叁人称

木槿烟云

秋山执刀

我网恋又翻车了(1v1 高h)

头脑发热

枪与丝缎花[先婚后爱]

南法假日

记忆之场

Ki

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

Copyright © 2024 大米饭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