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怎么可能是曹贼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,重生北魏末年,我怎么可能是曹贼,大米饭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高孝瓘过往不愿掺和夺嫡,自然是多受崔宫妇的影响,但孩童渐渐长大,才八岁的他也有了自己的心思,不再被其母的想法所左右。
而起因只不过是受了高澄言语的怂恿,让他坚信父亲愿意平等的给他们一个机会,证明自己的才能。
过往的自卑感被击碎,原来他,生母不能为外人道的高孝瓘,在父亲心中也是与三位兄长同等的存在,都是能够纳入继承人考量的人选。
过去八年,一直践行不与人争的母子俩,第一次有了分歧。
但身为人母,对独子的包容是无限的,崔宫妇为高孝瓘拢着头,强笑道:
“瓘儿有志向,为娘也是欣喜的,可行事要堂堂正正,但求问心无愧。”
高孝瓘知道母亲的意思是让自己别主动去招惹三位兄长,少些勾心斗角,只是一心为国事操持,即使将来希望落空,也不至于与他们结下解不开的仇怨。
“阿母且放心,孩儿晓得的。”
高孝瓘侧头望了一眼母亲的面容,笑道。
昭德三年(550年),十月二十八,高澄下诏命太原郡王高孝璋驻户部、京兆郡王高孝瑜驻工部、广平郡王高孝琬驻吏部、兰陵郡王高孝瓘驻刑部,习理事务。
十一月初三,高澄再下诏,将四个儿子的爵位由郡王升为亲王,所谓亲王封号,除高孝琬以外,全都是按照他们郡王封号所在地而来。
封高孝璋为晋王,高孝瑜为秦王,高孝琬为赵王,高孝瓘为鲁王。
高孝琬原先的广平郡王其实相较于赵,更适合,齐或者魏,邺城由齐桓公所筑,战国时期魏文侯又以此为陪都。
只是国号为齐,自然不可能封高孝琬为齐王,魏王又过于敏感,毕竟高齐代魏,思来想去,高澄便给了一个赵王封号。
四人之中,唯独高孝瑜觉得自己王号最晦气,由于秦朝暴政被儒家持之以恒的抹黑了数百年,至少在唐太宗以前,秦王从来不是什么好王号,只能说是二凤凭一己之力,为这个王号添光加彩。
高澄对于四子的安排不止于此,更重要的是为四人在洛阳分赐府邸,又授予开府之权,许他们各自招募幕僚。
其实四人远没到皇子出阁的年纪,长子高孝璋、次子高孝瑜才十三岁,第三子高孝琬仅九岁,高孝瓘更是只有八岁,高澄赐予府邸只不过是让他们能有一个地方安置幕僚,与幕僚商议政事,至少得十五岁成年,才会真正放他们搬出宫城。
诏书一下,高孝璋、高孝瑜、高孝琬的府前自是门庭若市,投奔之人络绎不绝。
这三人,高孝璋是尔朱荣的外孙,又是长子,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,自然最被看好。
高孝瑜是汉女所生,其母宋夫人的祖父宋弁是孝文帝留下的六名辅政大臣之一,任吏部尚书,在汉族士人之中有的是香火情,又与高孝璋同为高欢所养,风头不亚于其兄。
而高孝琬虽有前朝血脉,但由于魏齐和平交接,北齐善待元氏,倒也不至于如李恪一般尴尬,不止是元氏才俊,受过前朝恩情之人,也会对他更有好感,愿意为之效力。
相比较三个哥哥坐在府里就能收揽大量人才,高孝瓘便显得无人问津。
毕竟其母据官方的说法,只是曾经齐王府里的一名婢女,说不定也就是当时的齐王酒后失德,做下的糊涂事才有了他。
三个兄长的郡王封号各有说法,分别指向晋阳、长安、邺城,到了他这,却成了兰陵,兰陵对于高氏来说能有什么意义,他又不是南梁皇子。
祖珽
高澄下诏为四位皇子封亲王,许开府建衙之权,对于郁郁不得志的有才之人来说,无疑迎来了一次命运的转机。
跟对了人,便是将来的潜邸旧臣,如杨愔、崔季舒、崔暹等人,能在高澄一朝收获重用,崔季舒甚至自作主张强逼薛元氏,污了高澄的名声,最终也只是受了一番训斥,罚俸了事,可不就是仗着京畿大都督府幕僚出身。
如今储位之争未有定论,看似有风险,却也给了众人下注的机会。
以后世的眼光来看,便是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区别,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,诸子夺嫡,那便是卖方市场,我不卖你高孝璋,我还可以向高孝瑜、高孝琬、高孝瓘兜售。
要是如高澄一般凭嫡长子的身份早早确立渤海王世子的地位,又因洛阳-晋阳军政二元制的存在,势力大到几乎能与其父分庭抗礼,继承人的位置不可动摇,那便是买方市场。
要么往晋阳投奔高欢,要么来洛阳侍奉高澄,就这两个选择,总不能去依附到现在都未得开府之权的高洋吧,投奔过去连个名位都得不到。
当然,若是甘心做个隐士,无意仕途,那就另当别论。
至于高欢、高澄父子,哪还轮得到他们捧脚扶肘,一个萝卜一个坑,身边早就蹲满了人。
也只有这样诸子相争的局面,才是主择臣,臣亦择主,有了选择的余地,与下注的可能。
否则搁在高澄当世子那会,倒是无需你去判断谁会是储位的最终胜者,但你挤不进杨愔、崔季舒、陈元康等人之间,根本没有下注的机会。
如今北齐朝堂好似开设赌局,押中之人飞黄腾达指日可待,看走眼的便注定要被打落泥土,做一辈子冷板凳都算是好结局,祖珽便是怀揣筹码,试图参与这场夺嫡赌局之人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